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心得分享: 12/26/2013 紀錄片: 只因我們生活在地球-福岡正信印度之旅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在播放紀錄片: 只因我們生活在地球-福岡正信印度之旅。
看完這紀錄片其實心中有蠻多想法的。其實福岡正信是在研究一順著自然的一種耕種方式,不破壞自然的方式。
這部片子讓我們思考到人類是否要更加的科技化或是回歸自然。科技化讓我們人類的生活越加便利,生活品質提高,且帶動醫療的進步下,人類的平均壽命以及人口也不斷在增加。但是科技化帶來的禍害則是破壞我們生活的環境,讓我們的綠林減少,增加廢氣廢水排放,海洋河川遭受污染,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糧食資源即便匱乏。在各種衝擊下,我們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將會被自己摧毀。

但若是朝向回歸於自然的話,我們是否又能夠接受?放棄現有的交通運輸系統、網際網路,所有的科技產物,以及現有的醫療資源。因為這些都是人為加工的產物,而非自然的。而當我們放棄這些東西,我們人類的數量以及壽命也許也會退回到以前,從已開發國家退回到未開發,因為醫療科技的退步導致人口減少、壽命減短,我們是否能接受呢?

科技化也好,回歸自然也好,我認為大自然它自己有一套遊戲規則,我們應該要去觀察去思考,看在怎樣不改變環境的狀態下,把人類的利益提高到最大,而不是一味地只以人類利益為考量,才不會反被自己傷害。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心得分享: 12/19/2013 吳子鈺:雨林咖啡,公平貿易與世界公民教育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吳子鈺先生,他以咖啡當例子來讓我們認識公平貿易與世界公民教育。今天的數位包容與實踐算是我上過最特別的一次,頭一次在課堂中一邊品嚐咖啡一邊聽講師的分享。
我對咖啡也是蠻有興趣的,平常就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是說到品嚐倒還不太懂。今天吳子鈺先生就講到很多咖啡的種類以及泡法,讓我真的長了不少知識。我也從分享當中瞭解了其實我們在市面上所買的咖啡,在咖啡豆成本上是相當低的,像是買星巴克一杯一百多元的咖啡,他們所使用的豆子的成本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這真的值得讓我們思考,對於耕種咖啡的生產者們是何其大的剝削。辛辛苦苦用汗水耕種出來的咖啡,卻是賣的那麼廉價,這是如此的不公平。
換另一個想法,既然是價格那麼低廉的咖啡豆所煮出來的咖啡,為何賣我們消費者如此的貴,是否也對我們太不公平了。中間賺取的利潤那麼的高,像是一杯星巴克的價錢,可能比很多人的時薪還要來的高。在我們瞭解之後,我們應該要好好抵制這種情形。讓生產咖啡豆的農民們能賺取他們應該得到的利潤,而不是用各種方法去剝削、壓榨農民們做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這次的分享,真的讓我學會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當我們在咖啡廳花了一百多元買一杯咖啡品嚐時,我們真的品嚐的出這杯咖啡的好壞嗎?還是只是花一百多元在這裡享受氣氛呢?若是享受氣氛的話,那這也太昂貴了點吧。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心得分享: 12/12/2013 陳弘正:從微電影談社交網路影音革命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陳弘正老師來分享關於臉書使用者的心理及行為分析跟一些短片APP的拍攝技巧。
陳弘正老師所講的臉書使用者的心理及行為真的是相當的有趣,但聽到最後我覺得結論就是我們必須要好好的去經營我們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信賴相當地重要,臉書算是一種工具,可以讓我們與朋友更加的連繫在一起,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不論在哪個地點哪個場合都能即時的去接收朋友所分享發佈出來的訊息。雖然現在可以依賴發達的網際網路來與朋友溝通交流相當方便,但是我覺得這一切畢竟是我們所創造出的虛擬平台,人與人的交流應該還是要回歸到現實,也許找個地方點杯飲料來互相傾吐心事更能緊繫友情吧。

老師在課堂中所講的鄧巴數讓我蠻感興趣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也稱為150定律,由英國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所提出,所指的是某個人在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這乃是以人的新皮質的大小決定的。人們通常使用150,但鄧巴數並沒有精確的數值,它處於 100 到 230 之間。人們對朋友的數量若一旦超過鄧巴數的數目,效益就會開始降低。會逐漸與特定的朋友失聯,直到總數回復到大約為鄧巴數的數目。但對於內向或外向的人,數字可能有些許不同,內向的人數目會更少,而外向更多。總而言之,鄧巴數即是限制了我們靈長類在社交上所能維持的人際關係的最大值。自從瞭解了鄧巴數,讓我深深地感覺雖然說交朋友沒有人會嫌多,但大腦能容許的記憶量還是有限的呀。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心得分享: 11/28/2013 韋仁正:協力造屋的社會運動經驗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德國汗德學社的韋仁正先生來分享他協力造屋的經驗。
老實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太曉得汗德學社的主要內容是協力造屋?還是推廣太陽能源呢?

剛開始HAND, 一聽到這個名字就讓我感覺應該是個救助弱勢的團體之一吧,就像慈濟一樣,去我們社會角落尋找那些弱勢的人,給予他們幫助。
在韋仁正先生的分享後才知道,汗德的是在關懷弱勢的組織,但所關懷的方式是要用我們自己的雙手,以人力來為那些失去家園的人重建房子,而不是像一般的慈善機構是以金錢或物資來幫助。
汗德是以開PARTY的心態,來號召人們參與造屋。協力造屋不只是幫助他人,也是能夠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找回信心以及重新摸索已遺忘殆盡的生活技能。

在推廣太陽能上,感覺跟我們生活比較有點距離。太陽能板在現在台灣並不普及,考量到轉換效率、價錢及壽命,可能較難以讓大眾接受。
若以反核為目的來使用太陽能,太陽能沒有辦法完全負擔家中所有的使用電量。
而在成本考量上,太陽能板並不便宜,且無法保證有足夠的壽命以轉換的電能來攤平架設太陽能板的花費。
太陽能源我認為在未來是個趨勢,但可能還需要研發出有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以及更低的製造成本,才能真的讓我們大眾可以接受,再來逐漸去除對核能的依賴,真的讓台灣成為非核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