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心得分享: 1/2/2014 陳芳瑜:福岡正信與自然農法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邀請到自然農法實踐者陳芳瑜主講,讓我們更是瞭解什麼是自然農法。
在聽完了分享之後,我們瞭解到了,自然農法其實也算是我們跟自然的一種對話,是我們與自然的一個相處關係。不同的人也會創造出不同的自然農法。

在課堂上很多人說自然農法就是不施肥不澆水等等,我認為只要有人為去干涉就不算是"純自然"的自然農法,應該只能講說偏向自然的農法吧,畢竟所要種植的作物都是我們人所去定的,種植方式也是我們人所有去思考過的。而非真的是自然而然由我們現在的農地上所生長出來的。

但是上課上到一半,我又有另一種想法,我一直在想說什麼叫做自然,我們不去干涉就是自然嗎?但我們人也是這環境中的一份子呀,我們也是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所以即便我們加以干涉,應該也算是自然吧?只是一般我們都會將人類與這個環境及生物區分開來,只要人類不去影響,就算自然。但其實在這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當中,我們人類是包含在裡頭的。所以其實我又認為真正的自然農法,澆不澆水或是施不施肥都是自然農法。
只是說當我們順其我們所想要做的方式去做之後,改變後的環境是否我們可以接受?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現在為什麼要提及耕作,提及自然農法,應該也是為了我們人類能永續生存吧。而要讓人類的利益最大化,我認為並非完全回歸自然,也不是濫用化學肥料、除草劑等來增加糧食產量,而是要在其中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心得分享: 12/26/2013 紀錄片: 只因我們生活在地球-福岡正信印度之旅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在播放紀錄片: 只因我們生活在地球-福岡正信印度之旅。
看完這紀錄片其實心中有蠻多想法的。其實福岡正信是在研究一順著自然的一種耕種方式,不破壞自然的方式。
這部片子讓我們思考到人類是否要更加的科技化或是回歸自然。科技化讓我們人類的生活越加便利,生活品質提高,且帶動醫療的進步下,人類的平均壽命以及人口也不斷在增加。但是科技化帶來的禍害則是破壞我們生活的環境,讓我們的綠林減少,增加廢氣廢水排放,海洋河川遭受污染,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糧食資源即便匱乏。在各種衝擊下,我們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將會被自己摧毀。

但若是朝向回歸於自然的話,我們是否又能夠接受?放棄現有的交通運輸系統、網際網路,所有的科技產物,以及現有的醫療資源。因為這些都是人為加工的產物,而非自然的。而當我們放棄這些東西,我們人類的數量以及壽命也許也會退回到以前,從已開發國家退回到未開發,因為醫療科技的退步導致人口減少、壽命減短,我們是否能接受呢?

科技化也好,回歸自然也好,我認為大自然它自己有一套遊戲規則,我們應該要去觀察去思考,看在怎樣不改變環境的狀態下,把人類的利益提高到最大,而不是一味地只以人類利益為考量,才不會反被自己傷害。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心得分享: 12/19/2013 吳子鈺:雨林咖啡,公平貿易與世界公民教育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吳子鈺先生,他以咖啡當例子來讓我們認識公平貿易與世界公民教育。今天的數位包容與實踐算是我上過最特別的一次,頭一次在課堂中一邊品嚐咖啡一邊聽講師的分享。
我對咖啡也是蠻有興趣的,平常就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是說到品嚐倒還不太懂。今天吳子鈺先生就講到很多咖啡的種類以及泡法,讓我真的長了不少知識。我也從分享當中瞭解了其實我們在市面上所買的咖啡,在咖啡豆成本上是相當低的,像是買星巴克一杯一百多元的咖啡,他們所使用的豆子的成本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這真的值得讓我們思考,對於耕種咖啡的生產者們是何其大的剝削。辛辛苦苦用汗水耕種出來的咖啡,卻是賣的那麼廉價,這是如此的不公平。
換另一個想法,既然是價格那麼低廉的咖啡豆所煮出來的咖啡,為何賣我們消費者如此的貴,是否也對我們太不公平了。中間賺取的利潤那麼的高,像是一杯星巴克的價錢,可能比很多人的時薪還要來的高。在我們瞭解之後,我們應該要好好抵制這種情形。讓生產咖啡豆的農民們能賺取他們應該得到的利潤,而不是用各種方法去剝削、壓榨農民們做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這次的分享,真的讓我學會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當我們在咖啡廳花了一百多元買一杯咖啡品嚐時,我們真的品嚐的出這杯咖啡的好壞嗎?還是只是花一百多元在這裡享受氣氛呢?若是享受氣氛的話,那這也太昂貴了點吧。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心得分享: 12/12/2013 陳弘正:從微電影談社交網路影音革命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陳弘正老師來分享關於臉書使用者的心理及行為分析跟一些短片APP的拍攝技巧。
陳弘正老師所講的臉書使用者的心理及行為真的是相當的有趣,但聽到最後我覺得結論就是我們必須要好好的去經營我們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信賴相當地重要,臉書算是一種工具,可以讓我們與朋友更加的連繫在一起,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不論在哪個地點哪個場合都能即時的去接收朋友所分享發佈出來的訊息。雖然現在可以依賴發達的網際網路來與朋友溝通交流相當方便,但是我覺得這一切畢竟是我們所創造出的虛擬平台,人與人的交流應該還是要回歸到現實,也許找個地方點杯飲料來互相傾吐心事更能緊繫友情吧。

老師在課堂中所講的鄧巴數讓我蠻感興趣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也稱為150定律,由英國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所提出,所指的是某個人在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這乃是以人的新皮質的大小決定的。人們通常使用150,但鄧巴數並沒有精確的數值,它處於 100 到 230 之間。人們對朋友的數量若一旦超過鄧巴數的數目,效益就會開始降低。會逐漸與特定的朋友失聯,直到總數回復到大約為鄧巴數的數目。但對於內向或外向的人,數字可能有些許不同,內向的人數目會更少,而外向更多。總而言之,鄧巴數即是限制了我們靈長類在社交上所能維持的人際關係的最大值。自從瞭解了鄧巴數,讓我深深地感覺雖然說交朋友沒有人會嫌多,但大腦能容許的記憶量還是有限的呀。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心得分享: 11/28/2013 韋仁正:協力造屋的社會運動經驗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德國汗德學社的韋仁正先生來分享他協力造屋的經驗。
老實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太曉得汗德學社的主要內容是協力造屋?還是推廣太陽能源呢?

剛開始HAND, 一聽到這個名字就讓我感覺應該是個救助弱勢的團體之一吧,就像慈濟一樣,去我們社會角落尋找那些弱勢的人,給予他們幫助。
在韋仁正先生的分享後才知道,汗德的是在關懷弱勢的組織,但所關懷的方式是要用我們自己的雙手,以人力來為那些失去家園的人重建房子,而不是像一般的慈善機構是以金錢或物資來幫助。
汗德是以開PARTY的心態,來號召人們參與造屋。協力造屋不只是幫助他人,也是能夠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找回信心以及重新摸索已遺忘殆盡的生活技能。

在推廣太陽能上,感覺跟我們生活比較有點距離。太陽能板在現在台灣並不普及,考量到轉換效率、價錢及壽命,可能較難以讓大眾接受。
若以反核為目的來使用太陽能,太陽能沒有辦法完全負擔家中所有的使用電量。
而在成本考量上,太陽能板並不便宜,且無法保證有足夠的壽命以轉換的電能來攤平架設太陽能板的花費。
太陽能源我認為在未來是個趨勢,但可能還需要研發出有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以及更低的製造成本,才能真的讓我們大眾可以接受,再來逐漸去除對核能的依賴,真的讓台灣成為非核家園。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心得分享: 11/07/2013 潘忠政老師 (觀新藻礁的守護者)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請到了潘忠政老師來分享他為環保奮鬥的歷程。
今天聽完了潘忠政老師的分享,真的有讓我有股衝動想去海灘淨灘,為了我們的將來,為了我們台灣,我們子孫的生活環境,去盡一點力量。
在這次的分享內容當中,真的讓我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官商勾結,為何有人可以因為利益的關係,破壞我們所生活的地方,這是我們的家鄉,未來子孫成長的寶地,應該是要好好的去規劃它、保護它,維持它該有的面貌,並非因為利益而去損耗我們的自然資源。大自然所創造的環境,它的多樣性,並非一兩天就可以造成的,我們在這個環境下生長,應該要有飲水思源的想法,保護我們的環境不要遭到破壞。
看老師投影片上的照片,有一堆魚因為我們人們破壞環境而造成它們的死亡的景象真是讓我觸目驚心。我在想,若那些並不是魚,而是我們人類,那我們會有什麼感覺呢?
因為我們自己破壞自然、污染生活環境而造成我們人類變成一堆堆的屍體堆疊在地上,我想雖然是不太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但是再破壞下去,實質上我們真的也有可能犧牲掉我們的生命來償還我們的大自然。我們必須覺醒,要知道破壞環境的下場不只是一些動植物的死亡,人類也會被自然反撲而遭到殘酷的對待。
而且當我們已經意識到維護環境的重要性時,我們也並不能旁觀,只讓一些環保人士去改善。我們既然瞭解就必須付諸行動,即便是小小的力量,但大家若都能夠一起挺身,我想更新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也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心得分享: 10/31/2013 千甲記錄片

今天數位包容與實踐上課是觀賞記錄片,片名叫做千甲。
這個記錄片讓我們瞭解了互助合作,關懷弱勢的精神以及瞭解了CSA的優點。

我們台灣大部份的糧食都是依賴國外輸入,自己並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所以在糧食需求上是相當危險的,若是遭遇到糧食危機,我們只能求助外援,無法自救。
為了消除這個潛在的危機,台灣人們必須要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增加自產自銷的比例。
但是目前環境當中,農作物的利潤都被剝削,加上本來農務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就讓年輕一輩的人越來越不願意投身至農業工作。
而CSA則改變這種型態,讓耕種的許多風險降低且協助農民強化經營能力,暢通本土農產品的配銷,以及提供技術和輔導,讓農民的生活能更有保障,吸引更多年輕族群投入農業。
CSA的觀念不只是讓台灣農業能再蓬勃起來,也能提升糧食自給率,以以期能達到糧食供給不虞匱乏。

另外在影片中,也記錄了台灣中有著許多弱勢的原住民生活在我們當中,但我們並沒有發覺到他們、關懷到他們。有時候我們在生活當中,有著太多的慾望,對生活不知足,但其實並不曉得也許在某些人眼裡,我們的這種平淡生活可能就是他的夢想。在影片中看到那些被社會孤立的原住民,為了生活租在便宜的貨櫃屋、豬眷當中,做著十分付出勞力的鐵工,心裡實在感到不捨。這讓我深深的感覺到我是幸福的,我們應該要學習知足,並且付出我們的心力,多多關懷我們週遭那些需要關懷的人。